西南空管局管制中心召开宣传工作座谈会
作者:临沂市 来源:镇江市 浏览: 【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5-04-05 08:40:51 评论数:
整体来看,当下动力煤供需并无明显矛盾,价格并不具备持续高位运行的基础。
本周以来,产地市场看跌情绪浓厚,下游采购减缓,再加上降雪天气影响拉运,部分煤矿存煤增多,价格承压下调,部分煤种单次降价达100元/吨,价格下跌有加速趋势。本周以来,随着天气的好转,环渤海港口封航现象减少,港口进入高调入、高调出、小幅去库阶段。
但目前来看,本周的降价速度不及预期,日均降幅在15元左右,离合理区间仍有差距。同时,期货价格经过前期的快速下跌后,已经充分反应市场预期,由于贴水较大,进一步下跌需要现货跟随。二是,下游需求仍在,市场心态尚可。但港口方面,由于前期发运倒挂,本轮下跌仅使得倒挂部分得到修复,再加上铁路发运保长协,市场煤请车存在难度,港口可售现货资源也相对有限。随着现货价格的下跌,与月度长协价差逐渐缩小,市场上进一步压价采购较为困难。
一是,发运成本偏高,进一步下跌需等待成本崩塌。后期来看,今冬煤炭供需基本面已经得到扭转,市场整体向下趋势已经确立。煤炭产业的未来在于清洁利用如果对煤没有准确定位和认识,未来煤荒可能还会重现。
11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以煤为主,要从国情实际出发,着力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加快推广成熟技术商业化运用。不仅煤价上了过山车,有的供电企业竟然断顿,少数地区出现拉闸限电,严重影响生产和生活。本报调研组就当前煤炭市场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以期更好地推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一年间,煤炭坑口价格由每吨五六百元直逼3000元大关。
华能集团能源院市场与电改研究部主任、博士后潘炜告诉记者,煤价第一次冲破1000元大关是2008年,当时正处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全球经济过热阶段,各国货币超发,加上雨雪冰冻天气等因素促成煤价大涨。供需失衡的直接原因是煤炭供应没跟上,而产能释放并不轻松。
随着经济高速增长,煤炭需求水涨船高,产量、价格飞速增长。司机们争分夺秒拉煤的背后,是煤价几天一涨甚至一天几涨的现实。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这为我国煤炭产业长期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这3亿至4亿吨约占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十分之一。肖新建认为,供应跟不上需求的主要原因是煤炭生产自身规律造成的,煤炭生产弹性有限,既涉及采掘、通风、供排水等多环节,还要面对水、火和瓦斯等灾害,生产刚性约束强,其生产过程必须提前计划好。管理方明确释放出依法加强监管、严厉查处资本恶意炒作动力煤期货的信号。从需求端看,要保证煤炭供求平衡,应加快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
在双碳目标下,如何让富煤的中国不重现煤荒?在尊重产业规律、遵循市场逻辑的前提下,如何促进煤炭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市场虽已恢复平静,但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思考。一旦遇到极寒天气等特殊情况,煤炭供应或将重回偏紧状态,而煤价后续走势能否合理运行,仍将依赖于供求基本面能否稳定。
十三五以来,煤炭产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累计关闭退出落后煤炭产能近10亿吨/年,增加先进产能约6.3亿吨/年,行业去产能力度较强,供给侧弹性不足;另外,对于双碳目标执行偏差,能耗双控操之过急,局部煤炭产能损失过快,叠加用能需求增长,出现阶段性供需错配。据测算,到碳中和时,我国年煤炭需求量仍需12亿吨左右。
以往,我国每年都要进口煤炭3亿至4亿吨,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今年前三季度累计进口煤炭同比下降3.6%。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看,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达73%、43%。IGCC技术融合化工和电力两大行业,具有发电效率高、环保性能好、二氧化碳处理相对成本较低等突出特点,是目前国际上被验证的、能够工业化的、最洁净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效燃煤发电技术,承载着中国绿色低碳发电技术的希望和未来。预计仅火电生产,就可以拉动煤炭消费增加约2.5亿吨,这是近10年来没有的。资本的恶意炒作,被认为是此轮煤炭价格非理性上涨甚至完全脱离供需基本面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意味着,今冬明春发电供暖已无缺煤之虞。
多位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均表示,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我国煤炭消费量会逐步下降,煤炭生产按照自身发展规律来安排供应,即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煤炭大国,煤炭供应紧张令人措手不及。
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在考察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时指出,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立足国情、控制总量、兜住底线,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这样的资源禀赋决定了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中短期内难以替代。
煤炭供应跟不上,还在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科研处处长苏铭认为,煤炭去产能淘汰的是落后产能,我国煤炭供应能力是在不断增强的。
数据显示,今年我国新增3万多家煤炭贸易主体,煤炭价格经各路资本推波助澜越抬越高。我国富煤、贫油、少气。转型的前提是保障能源安全。传统的东北、京津冀、华东、中南、西南等主要产煤区,产量大幅下降。
煤炭产业集中度不高,过度竞争长期存在。近期发布的地方经济三季度数据显示,地区生产总值排前面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地,与煤炭主产区都有较大距离,增加了煤炭保供的难度。
从资源储量来看,煤炭占我国已探明化石能源资源总量的94%左右。仅这小小的生产运输环节,就限制了煤炭的供应效率。
一场煤炭保价稳供战就此打响。数据显示,2019年,国家能源局批复新增煤矿产能6840万吨,2020年下降至2330万吨;今年1月至3月,仅有1470万吨。
特别是全球煤炭市场需求开始持续萎缩。10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声,将充分运用价格法规定的一切必要手段,研究对煤炭价格进行干预的集体措施,促进煤炭价格回归合理区间。目前看,发展煤化工产业已成为发挥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特点,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重要途径。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外市场变化影响,煤炭市场严重供大于求,煤炭价格大幅回落,这轮红利戛然而止。
问题的背后,是我国能源转型不可回避的两大矛盾:一是不断攀升的用能需求与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二是高质量清洁能源需求与低质量化石能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决定再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形成政策规模,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当地群众说,上次出现这一幕差不多还是10年前。长期以来,煤炭行业发展一直在大起大落中螺旋前进,最直接原因就是供给与需求错配。
比如,如果某地一个矿井出了问题,该区域内所有矿井都停产整顿,这种简单做法,对产能释放也有一定影响,政策实施需更有针对性。牛克洪说,这里有需求增加因素,但供应不足是更主要原因,核心是去煤太急。